“第二期当代语音学与音系学高级研修班”
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2011年8月22-28日,“第二期当代语音学与音系学高级研修班”在我院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高等院校语言学、电子信息、通讯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领域的120多名学员参加了本期研修班的学习与交流。本期研修班恰逢“第六届世界韵律大会”和“第十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将于2012年5月在同济大学举办之际举办的,它势必对我国的韵律音系研究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期研修班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马秋武教授主持,另邀请世界韵律学会前主席、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语音所所长Daniel Hirst教授,美国密执安大学语言学系端木三教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电子系语音研究所所长Rüdiger Hoffmann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Jeroen van de Weijer教授,安徽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胡郁博士,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梁洁教授、丁红卫博士共同主讲。
研修班共开设20次讲座,主题讲座分别是:1、韵律研究的新方法;2、语料库音系学。秉承系统性、前沿性和本土化的办班宗旨,本期研修班内容不仅限于普及语音与音系两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力求通过研究专题介绍阐释当下语音学/音系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Daniel Hirst教授共进行5次讲座,主要围绕韵律研究的新方法。他的讲座首先从功能与形式两个方面来界定“言语韵律”;用芬兰语、越南语和俄语引出连续言语的词汇韵律概念,并分析其与音系的联系,强调语言研究的复杂性;随后介绍模型构建理论,将声调与韵律有机结合,构建言语韵律模型;然后,跳出语音学,从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生物编码阐释韵律;最后突出运用Praat软件使言语研究自动化成为可能,并传授实用的编程方法。Daniel Hirst教授语言生动幽默、极富感染力和亲和力,讲解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且恰当结合当前的研究,给学员更直观的感受,让学员对韵律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对此研究的兴趣。
Rüdiger Hoffmann教授首先阐述模式转化的意义,介绍理解语言的相关科学技术背景;具体解释言语-文本转化和文本-言语转化的物理结构,提出言语识别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解决声音复原工程的难题;最后引出盲文转化技术,使文本、言语和盲文的转换成为现实。Hoffmann教授思维缜密,逻辑较强,他从理科的角度展现自己对语音学的认识,并结合盲人的特殊需求,成功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端木三教授用3讲时间,从词汇语料库、音位语料库和文本语料库三个方面入手,介绍了语料库在音系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地位。端木教授首先阐述了语言数据现实的重要,用提问的方式,如“英语有多少个声母?”为例,具体演示在EXCEL中的提取过程,从CELEX语料库中提出声母出现频率;然后分析结果,结合Zipf’s Law, 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并给出某些错误的原因;最后利用所得的结果说明问题。端木教授耐心指导,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一片数据领域。对语料库的细心整理和分析,会让音系学在这一角度的研究走得更远。
Jeroen van de Weijer教授就优选论中的不充分赋值展开讨论,认为不充分赋值与标记性和经济原则有关,同时指出不充分赋值在优选论研究中尚未具有普遍意义,因为此理论基础还不够清楚。Weijer教授结合优选论与模型理论讨论选择语法,试图结合音系学、语音学、心理语言学和形态学理论,在单个讲话者和一个语言社会中架构模型,寻找隐含的联系与共性。以优选论与模型理论为基础研究音系学是另一个新颖的出发点,学员将从中受益匪浅。
本期研修班仍沿用上期研修班(2009年)的形式,不仅开设一系列讲座,还安排了上机练习和学术沙龙。学员通过练习,熟练掌握Praat软件的应用;通过论文讨论,得到专家指导,使下一步的科研之路走得更加顺利、更加精彩。
通过7天充实而又紧张的学习,学员们不仅丰富了自己语音学与音系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了对语音研究的浓厚兴趣,而且了解到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清楚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期研修班的成功举办,再次展示了同济大学在国内语音研究领域的强势地位,同时也为明年即将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韵律大会”和“第十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毫无疑问,两期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为培养中国语音学与音系学新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