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外语教学实践与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自2001年启动以来,采用各项制度保障措施,经过多个阶段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运行机制和自身特色,建成多个固定的外语教学实践与创新项目。在引导学生进行外语实践与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较多成果,增加了全面提高本科生外语综合应用及与创新能力的新界面。现将近两年来的基地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一、建构完善成熟的制度保障,体现鲜明突出的自身特色
(一)制度保障构架
经过多年建设,基地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活动组织机构和运作体制,为在更深层次上、更广范围内开展基地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基地由外国语学院主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任总负责人,英、日、德三系以及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院分团委、学院电教室与图书分馆分别为项目组成员,共同建构起基地活动的组织机构保障。其中各成员单位分别承担的职责为:
1、英语系第一、二教研室主要负责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施。
2、德语系、日语系以及英语专业教研室主要负责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各专业学生的外语实践活动。
3、学院团委主要负责实施大面积公外学生的外语实践活动。
4、学院电教室负责教学设备的添置。
5、学院资料室负责新购图书及图书的管理工作。
活动项目运作机制方面,基地以项目制为依托,建立了贯穿可行性论证、实施、审核等方面的成熟运行机制,具体说明如下:
(二)力创鲜明特色
外语教学实践与创新基地的建立旨在配合当今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改进传统外语教学实践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及内容,在纵深和广度上在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拓展更多界面,服务高校外语教学,全面提高本科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及外语综合文化素养。经过近年来不断的探索求证、积累经验,现已形成了我基地活动开放度高、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鲜明特色:
1、围绕着大纲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融合互动。
依托外语教学实践与创新基地开展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来源于外语第一课堂教学,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及外语文化素养,因此必须紧密围绕教学大纲,按照教学目标及要求设计活动。而参与该类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在外语课堂上首先获得一定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并且基地活动主题多拓展于外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效对接,从而使大学生增强外语学习兴趣、提升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如在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中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某一主题American as a Collage开展的英语特色活动,受到了评估专家的广泛好评。因此,基地开展的活动必须立足第一课堂教学,否则便是“本末倒置”。这种学术性也是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区别于其它一般校园文化活动的特征。
2、彰显实践宗旨,突出创新特色
基地以高校学生提升外语综合能力为本,从“实践”和“创新”两个界面拓展,充分调动学生外语应用积极性,实现教学内容、目标与承载方式的有效对接。在符合相关外语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需要的前提下,积极探究承载方式的创新,激发外语学习和应用兴趣,引导学生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建立语言实习基地,将所获外语技能服务社会、应用于实践,最终实现自主构建外语发展能力的目标。例如,为提高学生翻译及写作水平,基地积极开展如著名景点外语翻译调查与纠错、市民外语能力调查等相关实践活动,以最大可能提升学生相关外语技能。
3、加强精品意识,突出品牌效应
经过多年建设,基地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影响大、效果好、受欢迎的品牌项目,如“英语之星”、“五月文化周系列活动”、“外语节日系列活动”。在基地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精品意识,力争形成更多外语教学实践与创新基地特有的品牌项目。就目前品牌活动而言,已经在全校形成了较高知晓度和参与度,以“英语之星”为例,每年有百余人直接参赛,数百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或观看比赛。今后,我们将继续利用好现有品牌,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增加参与人数,进一步扩大影响。
二、创新基地主要的学生创新成果
近年来,基地在前期已经完成图书馆、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后,着力注重项目质量及内容的软件建设,稳步推进各项建设内容,现已将开展的创新项目具体总结如下:
1、同济大学“英语之星”风采比赛
2007年度“英语之星”将翻译和配音作为提升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重点,与上海翻译家协会共同主办了上海市大学生影视翻译配音比赛同济选拔赛,著名影视配音艺术家童自荣、曹蕾作为嘉宾出席。2008年度“英语之星”引领学生关注世博会与城市发展,着眼上海,放眼全球,探索学科竞赛承担育人的新模式,以“城市与世博会”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
目前,“英语之星”已纳入整个学校本科生学科竞赛奖励机制,为学校外语类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2、“外语林”学习园地
近两年,“外语林”学习园地继续以展示西方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开展各类外语类活动,在同济园内营造了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依托“外语林”,开展了包括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外语晨读等系列,在外语学习氛围营造、外语文化展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五月文化周”活动
2007至2008年,五月文化周活动以英美文化、德国文化、日本文化为切入点,开展了外语报纸编撰大赛、日本花道、茶道表演、德国饮食文化、英美影视影响、英美文化讲座等一系列周期较长的菜单式活动,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4、参加国内外各项外语类大型比赛
近年来,基地从“英语之星”大赛等外语活动中中选拔优秀外语人才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国内外外语类比赛,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基地不断建立健全的选手资料库、筹建专业的指导团队,为备战各类学科竞赛提供人才储备。
5、外事志愿者活动
两年来,基地在原有志愿者服务大队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训力度,并建立适当的志愿者考核机制,建立了一支专业素养高,熟悉外事礼仪的志愿者队伍。支持学生参加了特奥会、北京奥运会、女足世界杯、世界大学生足球锦标赛、世界翻译产业大会等一系列国际重大活动或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
6、外语类社会实践活动
两年来,依托基地平台,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将所学外语技能应用于社会服务中,开展了“迎世博,教英语”社区世博文化宣传、“迎接世博,和谐上海”实践活动、七宝古镇外语翻译考察、外语类专业学生社会需求调研等一系列外语类实践活动,走入社区、走进居民,参与学生还自主编撰了外语教材。这些活动宗旨都在于引导学生将所学提升至应用层次。
7、外语报刊编撰
基地共有德语、英语、日语三份学生自办的外文报纸,三份报纸的期数上,每学期出版二至三期,为学生的外语写作及阅读能力提供实践创新平台。我们将继续增大每期报纸的发行量,提高外语报纸的影响力,力争使三份报纸成为全校范围内外语爱好者学习语言的重要窗口。
8、外语俱乐部与外语角
两年来,外语俱乐部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俱乐部的管理力度,为俱乐部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扩大了外语俱乐部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外语角将扩大各类活动的影响力度,并使各项活动常规化,争取专业教师、外教、留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力争使外语角成为全校范围内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平台。
9、在学院网站中设立“外语教学与创新实践基地”栏目
外国语学院在其网站中设立了“外语教学与创新实践基地”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宣传基地活动,在校内外扩大影响。
10、夯实校外语言实习基地
依托基地建设,外国语学院分别在德国商会、上海锦江旅游集团公司、上海外航旅行社有限公司、上海葵友广告有限公司、上海双姆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设立语言实习基地,英、德、日三系学生在这些基地进行翻译实践,为学生提供外语技能的真实实践环境。
三、两年以来基地形成的学生创新成果
(一)学科竞赛取得成绩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基地已经成为我校选拔与培养高层次外语类学科竞赛的训练场。通过基地的各项活动,涌现出一批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公外学生,在由他们参加、基地指导教师指导的各类外语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包括: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
2007年英语系管越等获二等奖;2008年王菁晗、赵辉获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2007年德语系张超获上海赛区特等奖。(不包括其它院系学生)
全国高校德语专业辩论赛
2008年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学生龙晓霜、李一汀获全国三等奖。
“卡西欧杯”上海市大学生影视翻译配音邀请赛
2007年团体二等奖,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获优秀组织奖(我校于2007年承办第三届赛事)
(二)编撰校歌翻译集
2007年5月,依托基地项目建设,外国语学院举办了“四海来同,学济天下”校歌翻译比赛暨演唱会。本次活动历时数月,得到全校广大师生及校友的关注和积极响应,共收到参赛翻译稿件近百份。最后,编撰成含有9中外语的校歌翻译集,不仅极大提升了学生外语综合应用水平,还为我校国际化办学做出了贡献。目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已经使用此翻译集面向留学生教唱校歌。
(三)外语报纸发行扩大
基地继续组织编撰英、德、日三分外语报纸,已在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英语报New Window和德语报Der Zeiger,两刊每期印数分别均达到1500份;日语《什锦拼盘》发行量也正在增大。为学生写作、阅读、翻译等外语技能训练和外语文化学习提供了有效平台。
(四)成为外事志愿者服务的中坚力量
基地组建了外事志愿者服务队。在百年校庆接待等重大外事活动中,我院配合外事办共派出德、日、英专业共100多名外事志愿者。校庆日当天,外事志愿者们陪同嘉宾出入在各类校庆活动场合,认真做好引导及翻译工作。外事志愿者还完成了包括特奥会、北京奥运会、女足世界杯、世界大学生足球锦标赛、世界翻译产业大会等一系列国际重大活动或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
四、创新基地的未来建设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基地建设,我们对依托基地服务与大学生外语教学形成了若干自己的思考,先总结如下:
(一)如何进一步拓展品牌活动,扩大学生参与度
基地已形成包括“英语之星”、“五月文化周”等一系列品牌项目,如何继续在项目形式上有所创新,继续拓展其参与面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在新生中也形成知晓度高的项目,坚持基地为全校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升服务的宗旨。
(二)如何对高层次学科竞赛学生进行后续培养
品牌竞赛活动为我校组队参加国内外各级外语类学科竞赛提供了人才储备,但如何更为科学地对他们进行后续培养将成为重要课题。要主动针对各位选手的个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式的辅导,力争主动构建针对不同外语技能和水平层次的培养模式。
(三)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功能
目前,基地在网络平台上的呈现仍是宣传和介绍类的单项式信息传送模式,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双向、多维的网络基地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信息是今后需要加强建设的方面之一。
(四)如何以世博为契机,大力拓展外语实践界面
外语技能应用与实践需要搭建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平台,如何以世博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学生外语实践界面直接关系到外语实践参与人数和质量。希望学校在实践基地拓展方面为我基地提供更多资源渠道。
(五)如何吸引更多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基地活动
基地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建设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如何吸引更多教师直接参与关系到活动的水平。要在包括教师工作量统计、科研量统计、业绩计算等各方面进行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得教师有兴趣、放心地参与其中,从而有效提升基地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