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新闻公告

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在同济大学召开

时间:2013-10-29浏览:1203设置

1024 - 26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所近百名教授专家及青年学者与会。同济大学副校长董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董琦强调了同济大学与德国的历史渊源及其根深蒂固的德国基因,需不断增强对德交流与研究,他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顺利举行。本届研讨会主题是“启蒙的艺术抑或启蒙的贫困:启蒙语境与德国文学”,关注德意志文学与启蒙运动的错综关系。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

本届研讨会见证了中国德语文学研究逐渐走向成熟,以及研究中所体现的自主意识。就圆桌会议及小组报告的情况看,主题涉及面十分广泛,同时也切入到历史的纵深。围绕启蒙的问题,报告者将目光投射到德意志精神和文学整体性上。问题域可分为四大板块:启蒙与浪漫,神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本的理论研究;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文学对启蒙的赞同、反思、怀疑和批判以及中国图像对启蒙时期德国思想家、作家的影响。研讨内容辐射了从中世纪文学经马丁?路德到当代德语文学的时间维度。莱辛、歌德以及德意志浪漫派成为谈论启蒙的热门话题,关于歌德的报告就有六篇之多,成为本次研讨会谈论最多的诗人,显示了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回归经典的逐渐成熟的价值取向。

注重文本结构、内容以及涵义的研究,也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大看点。有十二篇报告以一部作品为专门研究的对象。除了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歌德的《亲合力》、《威廉?迈斯特漫游时代》、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以及黑塞的《彼得?卡门青》,学者们还引入了鲜有研究的新经典文本,如施尼茨勒的《梦幻的故事》、布洛赫的《梦游人》、艾兴格的《更大的希望》、伯恩哈德的《修正》。由此可见,对文学文本本身的重视已然成为学者之间的共识,在揭示文本内在结构,就是拒绝将涵义强行附着于文本,让文本自身彰显其内在涵义。

在突出和强调学术的同时,本届研讨会还积极推出学界新人。近半数的与会者是青年学者和在读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怀着对学术的热情和期待,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参加会议,接受专家教授的点评。会议发扬了中国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将学有所成的专家安排在不同的小组,为老中青学者构筑互动与交流的平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恰逢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之际,同济大学首次承接并举办了这次全国性德语文学研讨会。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国内学者交流思想,切磋学术,将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向纵深推进,有助于德语文学研究方向的青年学者有机会接触到活跃在学术前沿的专家教授,寻找差距,激励科研,提高水平,同时,增强同济大学对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