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德关系,卢大使用十分钟做了简短的阐述,列举了习近平主席会见默克尔总理时说的三个关键词:惯性、加速度、反作用力。也就是说,目前中德关系友好,希望继续保持;中德关系不仅要保持友好,还要加快速度,互帮互助,互相促进;要避免中德差异对中德合作的不良影响,要尊重差异。
接着,卢大使重点给大家介绍了中德文化差异,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了解中德文化差异的重要性;2.思维方式的定义;3.思维方式的差异的特点;4.四个方面的差异。
卢大使指出,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是“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时代,了解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差异为中德交流带来的不良影响,已成为必然趋势。他列举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两个例子,以说明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卢大使认为“思维方式是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模式解决问题”。随后,他指出了思维方式差异具有普遍性、相对稳定性、不可返回性及时代性四个特点。在介绍特点的过程中,卢大使同样列举了几个贴切的例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加深了大家对这四个特点的印象。
卢大使还介绍了中德文化差异表现的四个方面:首先通过比较中西医治病方法的不同,引出了中国人重整体性,德国人重个体性的特点。接着,卢大使又通过德国老师更喜欢与他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而不是对他毫无异议的学生来说明中国人的求同思想和德国人的求异思想截然不同。然后,卢大使用一句德语俗语”Dienst ist Dienst, Schnaps ist Schnaps”生动概括了德国人“生意归生意,友谊归友谊”的思维。这与中国人喜欢客套寒暄攀交情的做生意方法不同。最后,卢大使通过德国人不能理解梁祝悲剧的例子,指出了中德人民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德国人直接,中国人委婉。
最后的提问环节使活动达到了高潮,同学们踊跃提问,卢大使也一一认真作答。吴志强副校长全程聆听了卢大使的报告并希望卢大使就同济大学对德交往献计献策。对于校长提出的同济大学该在中德文化交往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问题,卢大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同济大学为中德文化交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对德窗口”,未来同济应该继续发挥自己这方面的作用,并继续探讨新的路径,为中德文化交往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