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教授在报告中谈到,根据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机制是人类共享的,这个“出厂给定”的语言机制就好比承重墙和承重梁,从根本上为后天的语言装修和语言习得规划了不能改变的前提、框架以及不同语言间在核心运算系统方面的差异限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如何找到这个语言机制的最大“边际”,以及如何解释自然语言中“当有却无”的现象是非常有意义的。徐杰教授进一步通过一个语法案例,阐述了与上述思想相关的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一个句子有句首、谓头和句尾三个敏感位置,同时,针对句子可以有重叠、移位、加缀三类句法操作,逻辑上形成九种匹配组合,除去句首和句尾的限制,最后获得五种有效的匹配方式,即形成了语言机制的边界,在自然语言中可以实现“疑问”“虚拟”和“否定”等全句功能范畴的表达。最后,徐老师通过不同语言和不同汉语方言中的实际语言现象佐证上述观点。
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与徐杰教授就如何解释一些句法操作的反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徐杰教授在报告中激情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令在场师生无不感受到语言学的魅力,听众受益匪浅。
(撰稿人:王婷,2012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