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教授首先介绍了批评话语分析(CDA)产生的学术背景。他认为,从20世纪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汇聚为新的主流意识。在这一时期,人们对所谓的“知识”、“真理”等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范式被多元共存的哲学理念所取代。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发展,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话语,并且试图通过话语分析找出话语参与社会生活的证据。随后,田教授针对CDA研究提出了经典的“12345”框架。即,1个中心问题:语言同社会之间的关系非直接而是间接中介化的;2个发展阶段:1970s之前的批评语言学和1980s以来的批评性语篇分析;3个特点:分别是critical,discourse和analysis;4个代表人物:Fairclough,van Dijk,Wodak和Chilton;5个学派:discursive practice, social cognition,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cognitive linguistic analysis,和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紧接着,田教授提出了CDA的八条理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详细阐释了CDA研究方法:一方面、要在社会关切的基础上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比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另一方面、还要遵循CDA的研究框架(比如Fairclough的social practice框架)。他认为只有这样CDA才能避免坠入批评语言学的陷阱,即,将文本结构同社会结构简单机械地联结。之后,田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SARS话语研究等),向大家演示了如何在具体案例中运用CDA研究方法。最后,他谈及了CDA分析的跨学科研究属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前景,并勉励在座的同学要增强自身学术积淀,尤其要建立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同时要丰富人生阅历,培养对社会的敏感度。
田海龙教授的讲座精彩生动,深入浅出,体现了严谨扎实的学术风范,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强烈共鸣和思考。旁听讲座的还有外国语学院院长马秋武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张德禄教授以及《当代修辞学》主编、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
(撰稿人:郭恩华 2015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