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20:00起,外国语学院组织学生党员在阿基米德《学习同心圆》社区收听“给90后讲讲马克思”音频党课,并于5月5日组织线下沙龙,由辅导员老师带队,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向马克思致敬,聆听更多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远离,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岁月风霜。恩格斯说,要想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却历久弥坚。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观看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外国语学院师生一致表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通过一系列的直播观看、党课聆听、实地参观活动,学生们积极畅谈自己的感想:
唐诗韵:今年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马克思的诞辰两百周年,短短的直播无法概括马克思伟大的一生,但是却精炼出了他人生的精彩之处以及做出的重大贡献。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克思的大学和工作经历,是他在压力与困境下体现出的倔强。
马克思在大学跟着黑格尔学习哲学,第一次面临了就业的难题,于是在鲍威尔的建议下拿下博士学位准备去高校教书,但是无奈鲍威尔因为激进的反政府言论无法给他写推荐信,这是他的第二次困境。在现实的压力之下,马克思成为了一名媒体人,同时也遇到了第三个困境,那就是他的专业对于他发表经济意见没有帮助,于是他切入到了现实生活中,进行社会大调研,为贫苦的穷人辩护,最后又回到了理论层面完成了经济学著作。马克思没有向困难低头,反而不断挑战自己,他从理论来到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又回归到理论,完成了自己思想成熟的蜕变,这也是我最佩服马克思的地方。
彭曦:我敬佩于其在年轻时就拥有的伟大志向,对社会及世界的关心。如今,时序已经推进到21世纪,距离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近一个半世纪,以“马克思主义”为符码的社会运动和思想研究还在继续进行着。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半世纪多的演进历程中,却很少有人是把马克思及其文本和思想当作一种单纯的学术研究对象来看待的,对他的理解和阐释加入了过多的现实考量和情绪成分,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言说马克思的人越来越多,“挖掘”和阐释的思想越来越新颖,但马克思本来的形象和思想却越来越模糊了:马克思是谁?他是如何理解和思考世界的?他的思想与当代现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疑问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建党立国的思想理论基础,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入学习并理解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作为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做好榜样,先把自己的理论知识打牢,同时也要积极向身边同学普及传播。
姜晓丽:在听了几个生动有趣的马克思小故事后,我进一步去了解了这位伟人的生平事迹。从他的一生中,我感悟到了几点值得我们学习的教益和启示:首先,我们应该把学习贯穿终身,也就是终身学习。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之所以能掌握如此广博而精深的知识,正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思考。我们应该向他一样,要有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不断精进和提升自己。其次, 我们还应像他一样,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还要拥有为实现理想奋斗吃苦的精神。最后,我们要学习他敢于创新发展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会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动力,我们应该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尽己所能地为人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成为他人榜样,给社会带去满满的正能量。
张佳瑶:在聆听了同心圆频道讲述马克思故事的节目后,我对马克思的生平有了更为清晰细致的了解和印象。17岁时的我们,多在高中埋头苦读,志存高远也罢,默默读书也好,都在努力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而17岁的马克思,却在校长提出的关于完成一篇个人理想职业的主题文章中,深刻的探讨了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他认为我们要“认真的权衡”,不能完全为物质所诱惑,也要从实际考虑。只要我们的职业是以为人类而工作,那最终自己和全人类都将会获得幸福。他的精神启迪了我们90后当代青年在人生道路的行进中,也要认真的权衡,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奋斗一生。
赖佳星:听了马克思的故事,学习到了很多。
这世上有很多批评马克思的,也有赞赏他的;有拼命攻击他的,也有终身追随他的。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没有不知道他的。这应该就是马克思的异于别的思想家的伟大之处,这应该就是他获评近百年来最伟大哲学家的强大理由。我们深感马克思的伟大,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历尽艰辛、默默奋斗的故事。马克思出生在一个有家学的中产世家,从小父亲在他临睡前念给他的书就是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的著作。这对他影响很大。上学后,他又积极汲取知识的养分、博学多才。超于常人的努力才使他变得不凡。所谓厚积薄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王雨辰:听了马克思的故事,我知道了马克思在青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他超常的求知的渴望和对社会大事的关心,他很早就加入研究社会思想的学生社团,经常与同学们研习各家各派的学术理论并产开激烈讨论,同时他还以超旺盛的经历到处游历学习。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国家的一位伟人,同样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毛泽东。他们的青年时代有太多的相似,一样地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一样地拥有着远大理想。青年毛泽东一样爱知善辩,一样喜欢游学。正如他诗中写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或与好友泛舟长江、中流击水;或与同学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真的是志存高远、豪情万丈。
我想我们应该学习两位伟人身上的崇高品质,作有抱负、爱真知、积极进取的青年。
王超平: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早在3月份就已经有新闻:中国向马克思故居特里尔小镇赠送了一座铜像。马克思从问题少年逐渐转变为一个学霸级人物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大学生,特别要注意在学习生活中给身边同学带来的积极影响里。我知道身边还有一些同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但是有我们的积极榜样效应,相信同济校园的学习氛围会更加浓郁。
曾雄威:马克思从一个躁动与轻狂的问题少年转变为一个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学霸,柏林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我对此深有感触,环境和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重要。回首大学的这三年,我特别庆幸能够自己能够在同济大学学习与生活,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长,一起努力。除此之外,小故事的最后也讲到了马克思在追求学业的过程中与家庭渐行渐远,落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这也告诫着我们当代大学生们,不管生活有多么繁忙,学业有多么繁重,都不要忽视了在我们背后默默支持着我们的家庭。
张善钧:从青年时期起的马克思,在创造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的同时,中国的情况从未离开过他的视线。因为他通讯员的身份,很多与中国有关的文章也书写留了下来。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入手,他分析了正处于变革时期的中国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未来。他提出,不管西方列强以什么样的说辞开脱,事实就是在进行血腥的掠夺;同时,他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不值得维护的。而且很神奇地,当时的他也预测了中华民族必将伟大复兴。
我们应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信心,树立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尽全力而为之。
施楚旸:昨天,在收听了《学习同心圆》特别党课联播后,我收获颇丰,其中对《怎样实现绿色发展》这一段记忆最深。结合我所上的绿色经济辅修课程,我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又有了全新认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要实现从数字减排到以质量改善为纲的转变,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的转变,从单纯考虑生态环境治理到与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转变。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费玉珏:第一次了解马克思的故事,是恩格斯所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当时读这篇文章,只是当作一片外国的文学来学,但在收听《学习同心圆》之后,重新审视这篇文章,真正思考其中的深邃思想。
从第一讲到十九讲,马克思从问题少年到哲学博士,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聆听马克思事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丰硕的成果,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从前接触到的马克思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个符号,而现在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通过声音呈现在眼前,更加鲜活。马克思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坚定信仰,忠诚于党的事业,牢记职责和使命,不断向榜样靠近。
外国语学院师生一致表示,对马克思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在同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谱写绚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