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外语研究赋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时代命题,以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为追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积极引领学生在世界文化图景中展现中国文化特色,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支团队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提供了同济方案。
日前,同济大学第二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结果揭晓,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领衔的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导学团队获评导学团队标兵。
致力于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
团队围绕中国对外译介与传播实践、对外翻译理论构建、多模态翻译、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当代文学外译等课题,在专著出版以及论文发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外语+”跨学科研究特色,先后出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小说英译研究》(已与国际权威出版社Routledge签约出版英译版)《翻译 影响 构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文学操纵与时代阐释——英美诗歌译介研究(1949-1966)》等4部专著、4部译著和1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在CSSCI或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引导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
“我们已经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鲁艺文艺园区等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提供翻译服务,合作讲述中国红色故事。”吴赟介绍。
团队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共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基地。2019年9月,该基地与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驻里昂总领事馆等在法国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字丝路行—‘汉字’国际巡展”被中宣部列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现民心相通、达到良好接受效果的生动案例。
“同学们的翻译和国际传播能力在实战锤炼中显著提升,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吴赟很是欣慰。
有深度也有温度的团队
团队现有导师4名,博士生11名,硕士生15名。在学生们的心里,吴赟是团队里和蔼可亲的“大家长”。
“吴老师常提醒我们,说学术之价值,贵在结合实践,探究经世之道。外语学科论文的选题及撰写,只有响应国家的号召,贴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选题才有深度,研究才有意义。”博士生王慧莉说。
博士生李伟回忆,在一次论文修改过程中,他认为修改意见过于笼统,没必要逐条修正,但吴老师坚持要求他按照专家意见逐一修改。“不要急、慢慢来,学术不能有丝毫侥幸与懈怠。”最终,在吴老师多次指导下,论文在外语类CSSCI刊物发表。
生活上,学生们也时时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师生之间相互关心,导师们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健康,对他们遇到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主动给予关心和帮助。“大到人生规划、职业指导、科研生活,小到饮食穿着、体育锻炼、社交活动,事无巨细。”博士生潘柳叶这样说。
“吴老师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和科研任务,但每周仍会抽时间和我们聊理想、聊生活,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生活’的重要性。我们遇到瓶颈,会告诉我们‘慢慢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给我们意见和建议。”博士后孙萌直言获益良多。
老师们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暖心呵护,以及开放、分享、和谐的团队协作,学生们自然是收获满满:多人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陆续出版近10部专著,发表数十篇高水平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授课竞赛奖、教学成果奖,在翻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项赛事中屡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