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新闻公告

周领顺教授做客同济外文讲坛: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翻译研究要有批判性思维

时间:2018-12-17浏览:499设置

      20181213日,受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正式邀请,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周领顺教授莅临“同济外文讲坛”“翻译研究的批判性思维”为题做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琳教授主持来自同济大学及其他高校40多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周教授诠释了何为批判性思维,他以“是”和“叫”破题,指向翻译意向所指之困,提出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普遍性,批判性思维是其有力的工具。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挑毛病,要求炼就范畴化的能力,以挑剔的目光看待问题。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统一于过程内并反映在结果上。科研工作要“做专家”,专注领域,潜心研究,自我培养方向性深度思维。他以具体语段为例,从讲话人、听话人和言后效力三个层次展开话语分析,指出批判性思维缺乏,往往造成文本失真的现象。

      紧接着,周教授解读了翻译研究的几种具体方法。他以Thick translation为例指出,认知世界和翻译理论应用中存在着两极和“中间状态”的连续统,绝对的二元对立思想需要扬弃,反之,将给翻译造成极大困难。他分析了研究对象和理论模子的关系,指出研究不必拘于理论,相反,要创造性运用多种工具,文本和人本相结合,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发现译者行为痕迹,开展意识和行为分析研究。周教授还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以及“跑+O”23种语义形式分析过程,以及词汇区别性成分特征等例子深入讨论了层次分析法,反批评法,语料库方法,视角对接法等其他几种研究方法。


在现场互动阶段,周教授一一详解了师生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学和文化不同类型文本的处理策略以及翻译的社会学研究范式、语料库应用等具体问题。他提出,“中国故事”具体指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中国话语,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表述包括了多层语段内涵,完成这一时代使命仍需包括翻译界在内的多领域共同努力。

在讲座最后,陈琳教授总结发言指出本次论题对于今后我们的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她盛赞周教授在领域内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期待同济师生在科研论文撰写和投稿方面能够得到周教授更多指导与支持本次讲座深入浅出,案例丰富,大家收益丰富。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附:主讲人介绍:周领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领军人才、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翻译论坛》杂志执行主编、数所大学兼职教授和特聘教授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原创性构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译著十余部;获教育部全国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届)、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其作了人物专访。研究领域为语言学和翻译学,目前研究方向为译者行为批评与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应邀在上百所高校作过专题学术报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