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新闻公告

吴建广教授在浙江大学讲解《共产党宣言》

时间:2018-12-17浏览:1144设置

20181212日在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吴建广教授做了两场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讲座,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谨向浙江大学卓越校友、《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先生致敬。第一场是专为德语系师生开设的讲座,题为“跟马克思学德语——《共产党宣言》中破框句使用及其意义”,讲座由浙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德国学研究所所长李媛教授主持。与一般的哲学和学术著作不同,《共产党宣言》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性破框句,形成了马克思豪放不羁的文风,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依然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值得学习。修辞性破框句在形式上突破德语规范的框型结构,就是文体学说的“规范偏离”(Deviation von Normen)。吴建广教授从《共产党宣言》60余处修辞性破框句中择例说明,破框句的使用主要服务两个功能。一是使德语长句句意显得明晰:句法结构的口语化倾向,便于劳动大众的阅读与理解;二是突显已知信息与新知信息的前后关联(Thema-Rhema-Gliederung):文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性破框形式之一,就是将按规范语序属于中场的介词短语置于后场,使后场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跟马克思学德语”的讲座旨在践行教育三要素之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德语专业学生可以跟马克思学到德语句法的知识,获得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也能领略马克思融文风和思想于一体的才情。吴建广教授建议将马克思的德语植入德语学习的各级各类教科书中,跟马克思学德语学文化,便可成为德语专业课程思政之价值引领的常态。

第二场讲座是给外语学院党员师生上的一堂党课,题为“《共产党宣言》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活动由第五教工党支部书记陈新宇教授主持。吴建广教授从“共产主义”一词在德语、俄语、法语、英语中的构词、理解与翻译讲起,析出西语“Kommunismus”的共同性特征,简要回顾“共产主义”译词在日本接受史中的各种翻译,明确指出这个复合词中不存在“-”的动宾结构。在对共产主义核心理念“扬弃私占己有物”(Aufhebung des Privateigentums)的解释中,吴教授在词源学层面上特别指出,“privat/ private”一词源于拉丁语“privatus”,是“privare”的第二分词,也有“抢夺”的意思,不能与“个人”(personal)混为一谈。马克思就是从“抢夺”意义上使用这个语词:《共产党宣言》要扬弃的是资产阶级“私占”(即抢夺)共同体己有物的状况,不能将“私占己有物”混同于“个人己有物”。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的资本、财富和能源均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所有”,这便是“共产主义”的共同性本质。讲座基于对《宣言》文本的结构分析,推演出“共产主义”理念与习近平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语文衔接和理念连贯的关系。吴建广教授还以《礼记·礼运第九》为例,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下大同”之间的互文关联;论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两大来源,一为秉持共产主义的理念初心,二为坚守中国传统的文化自信;共同构建共同体为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了共平天下的“中国方案”。

主持人陈新宇书记总结说:吴建广教授不仅给大家上了一堂学理性很高的党课,还对支部今后怎样讲好党课,如何重新解读马克思原典带来了启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