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浙江大学刘海涛教授来我校与师生展开对话,探讨人工智能能时代的语言研究。
刘海涛教授首先借用校长陈杰院士在外国语学院十四五规划会议上对同济外语学科建设语言智能的寄语开场,带领大家开启人工智能世界的大门,详细讲述人工智能的定义,从而引出人机智能综合体的开发历程,指出当下计算机研究流行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由此过程孕育而来。
之后,刘海涛教授利用谷歌翻译和百度翻译对西班牙巴斯克语和中文之间的翻译为例,向大家介绍了机器翻译发展的不同阶段,总结了目前机器翻译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基于机器翻译的例子,刘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学理论日益受到计算语言学的挑战,他借用世界不同语言学家的学术观点向大家揭示了语言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概率性问题,强调语言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以数据驱动为研究方法。
接着,刘海涛教授借用人和语言共同演化的特性以及语言能力和言语运用的概念区分,分析了语言的特性和逻辑,并以哲学和语言的关系做铺垫,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语言是建立在语言使用的基础上。他向大家展示了最新的学术界科研成果,强调使用语言数据驱动的方法不仅能学习词间关系,还能学习句法结构,甚至能发现语言的普遍特性。此外,刘海涛教授总结了数据在语言学中的作用,介绍相关研究,强调树库是机器学习人类语言知识的来源,树库标注是人类语言知识外化的过程,并指导大家如何利用树库获取语言数据。
最后,刘海涛教授以树库标的依存句法标注为例,为大家详细介绍依存句法相关,对DDM和Liu-directionalities的语言现象进行深度解读,让大家对依存句法的概念,特征、分析方法和实际应用有了全新的理解。
本次讲座为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外文讲坛第69期活动。来自校内外8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了本次讲座。讲座内容丰富,探讨了语言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内涵与作用、如何将语言与智能相结合、树库与依存句法等重要学术议题。刘海涛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将理论与语言学实际现象紧密结合,娓娓而谈,使大家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语言学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师生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一次宝贵机会。
曹书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