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新闻公告

“第四届全国认知翻译学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

时间:2021-09-12浏览:597设置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认知翻译学研讨会”于2021年9月11日在同济大学成功召开。因受疫情影响,会议采用线上形式,使用腾讯会议与B站直播方式,这一云端学术活动吸引了1300多名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

会议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骑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指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活动,是认知科学框架下的重要研究内容,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本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同济外院翻译学科与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优势学科的联合与协同发展。娄永琪校长期待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在新文科背景下就认知翻译学研究分享真知灼见,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首先感谢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支持以及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本次会议的召开所做的努力。他指出,认知翻译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明星学科,是翻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领域。此次大会既有从大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宏观角度的思考,也有对认知策略、过程等的微观考察,既有思辨又有实证,视角丰富、方法多样,他相信无论是与会专家还是参会学生都一定能够从本次会议得到学术收获。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对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参与表达了敬意和欢迎,她从“同济”二字源于德语音译开始,阐明翻译从一开始就与同济大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吴院长从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方向、人才梯队、项目承担等方面介绍了学院翻译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她指出,翻译研究涉及哲学、语言学、政治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自带跨学科属性,对翻译的语言转换与认知机制的研究是核心话题,这也证明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最后,吴赟院长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增进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次大会共邀请了十位知名专家围绕“多学科视野下的认知翻译学研究”的主题作大会主旨发言。广西大学罗选民教授做了题为“认知翻译行为研究:思维、体验、感官的一体化”的报告;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做了“Transla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View”的报告;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谈了认知翻译研究中翻译策略的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卢植教授分析了翻译学生译员视译中的元认知监控策略;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的报告为“Fusion of Corpus and fNIR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ognition”;同济大学吴赟教授报告了“中国对外翻译的双重需求驱动与实现”;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华教授做了“认知翻译与文化外译”的报告;复旦大学康志峰教授做了“基于眼动实验的语素点位与带稿同传绩效贯连探析”的报告;上海外国语大学谭业升教授剖析了新时期汉学家对英译中国小说读者的范畴化和重新定位;英国杜伦大学终身教职副教授郑冰寒的报告为“Note-taking in Remot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 Cognitive Research Drawing on Eye-tracking and Pen-tracking Data”。专家们聚焦翻译主体、翻译策略、翻译需求等,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翻译的认知过程进行了深入解析,展示了认知翻译研究的最新前沿,给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会议还设置了5个专题小组,分别为“策略、译者、翻译研究”“口译、语料、翻译研究”“媒体、文化、翻译研究”“文学、典籍、翻译研究”“政治、政策、翻译研究”等专题,共有三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发言。分组交流结束后,各专题小组主持人分别在大会主会场对小组发言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

会议闭幕式由西南大学肖开容教授主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卢植教授作总结发言,对本次会议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卢植认为,本次会议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无论是会议主旨报告专家的选择还是承办单位的遴选都体现了本次会议立意高远、高效务实;二是会议报告将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西方的理论进行了中国化、本土化,体现了选题前沿、回应国家需求的特点;三是本次会议涌现出的新方向、新主题、新力量使得学科的发展未来可期。最后,卢植副会长以及肖开容副秘书长特别感谢会议承办方同济大学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付出的努力。会议在圆满完成预定日程后,成功落下帷幕。下一届会议将在吉林大学召开。


返回原图
/